无悔扶贫路——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选派“第一书记”倾力脱贫攻坚掠影

发布时间:2020-01-02 本文来源:宣传科 作者: 周文波

£ 周文波  /

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中,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领导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多次来到驻村帮扶点实地调研贫困主因,采取听取驻村帮扶干部对驻村帮扶工作情况汇报,与驻村帮扶点乡镇干部及驻村干部座谈,到帮扶户家中走访慰问,到驻村帮扶点免费为村民义诊,慰问贫困老党员等形式,在基层党建、产业发展、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教育资助等方面,全力为贫困户口解难题、办事实。

作为医院选派织金县化起镇塘边村、大田边村、毛粟寨村担任“第一书记”的3名驻村帮扶的工作队员,他们,用脚步丈量爱民情怀;他们,把贫困村当作自己的家乡,把贫困户当作自己的亲人奋站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庄严承诺。

按照院党委书记刘仁才的指示,1223日至27日,笔者对他们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采访,这里所写下的文字及展现的图片,仅仅是他们在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中的部分记录。

是的,我们是无法完整记录他们在驻村工作的全部,但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感受最深的是: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真正用心、用情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他们纷纷表示,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将继承和发扬医院的优良作风,展现医院良好的精神风貌,有信心、有决心完成好各级交给的任务。

贵州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又在毕节。

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高度重视,精心挑选了3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到织金县化起镇塘边村、大田边村、毛粟寨村担任开展帮扶:他们扎根农村听民意,扑下身子解难题,民情日记记民忧,把贫困村当作自己的家乡,把贫困户当作自己的亲人,全力奋站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庄严承诺。


张龙:小小“连心袋”  浓浓扶贫情

到办公室简单处理一些工作事务,我与织金县化起镇塘边村“第一书记”张龙通电话后并告诉他,半小时后我从毕节出发到他驻村帮扶的塘边村。这是我此次采访的首站。

从毕节出发,经过两小时的车程,到达塘边村已是午饭时间。见张龙时,他鞋上和裤脚上沾满脚巴,怀里抱着一摞“织金县脱贫攻坚连心袋”。不用问,我断定他刚从农户家出来。

午饭时我们边吃边聊,得知塘边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485户农户1742人,其中贫困户89381人,而张龙所负责的下坝组、老寨子组分别有21户和24户贫困户。


步行走访农户,成为驻村干部的常态化工作


“完善党建工作资料、助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工作特别杂,而且繁锁,作为‘第一书记’,除了要熟悉自己所负责的村民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情况,还要熟悉全村的情况。”在与张龙一起到他负责的下坝组、老寨子组走访的路途中,张龙如是说。



“连心袋”里,装着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每走访一名农户时,张龙总是习惯先翻挂在墙上的连心袋,检查袋子里的各种扶贫政策宣传手册是否齐全。


查看村民人畜饮水水源点


在这个小小的连心袋里,装满了脱贫攻坚的各种扶贫政策宣传手册、贫困户一家的基本情况,以及帮扶干部每一次的走访记录。


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


在广大扶贫干部们看来,连心袋里更装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还有帮扶干部和贫困户之间浓浓的帮扶情谊,也有效架起了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的沟通桥梁,更是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的“连心桥”。

靳幼铭:巧打“感情牌”  和谐干群情

大田边村是我要走的第二站。

进入村委会办公室,添煤的回风炉上,放了一些用水果刀切成片的土豆片。


贫困户似亲人


“今天因为停电,因此,我们无法使用电磁炉,中午饭也只有这些土豆片了。”待我坐定后,“第一书记”靳幼铭对我说。


路遇村民,总要上前了解一下生产生活情况


“三哥”、“二姐”、“四叔”,在随靳幼铭走访农户时,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牛棚农舍,总能听到靳幼铭对村民们亲切的称呼,村民对她的称呼也在悄然改变,从开始的“小靳”到现在的“靳书记”,靳幼铭与村民的心贴得也越来越紧了。


双目失明,但老人能通过手感受到温情


谌贻科属于张家寨组分散供养的“五保户”,在其侄儿谌红友家,双目失明的谌贻科虽然看不见,但只要靳幼铭讲话,他听声音,就知道是“靳书记”来了。靳幼铭坐下后,老人将自己的手的手放在靳幼铭的手背上,连连说:“听说你们要回原单位了,能不能在我们这里多住几年呢?”

“只要你用真心与人民群众打交道,他们就会用真情来回报你,其实,我也就是打了一张‘感情牌’。”谈到工作方法,靳幼铭说。


交流谈心,鼓励村民一定能够摆脱贫困


靳幼铭正是打出了一张“感情牌”,和谐了干群关系,在村民眼里,靳幼铭成了村民们的“亲人”,就连放学路遇到的孩子,见到也亲切的叫他“靳伯伯”。而对待家人,靳幼铭却深感愧疚,孩子已经一岁多了,但在偶尔的视频通话中,孩子也不乐意叫他“爸爸”,使他们父子俩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程亮:山村“小嗽叭”  传递好声音

“各位农户请注意,现在播放合作医疗政策。2020年的合医已开始收缴,收缴标准非贫困户每人交纳250元,贫困户每人交纳130元,低保户每人交纳150元……”



“小嗽叭”传递好声音


走访农户,除了“民心袋”里装着的每位农户的相关资料外,程亮身上还多了一件“武器”——“小嗽叭”。


张贴公告


在农村,召开群众会是一件很难的事,一些村民根本就不会关心村级事务,自从有了小喇叭后,只要广播一通知,村民即使不到指定的位置开群众会,在田间地头也可以听到。程亮说。


低保政策宣讲


走访时,程亮总会把小喇叭背上,向村民们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农业技术、防病治病等健康知识,提升了群众的思想觉悟;推动了村务公开;通过对农村低保评议结果、各种临时救助发放名单等村级事务的公开,让群众参与到村级事务中来。


卫生常识宣讲


“小喇叭”让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广泛地走进百姓当中,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推动老百姓发展产业走上致富路,靠山致富的格局逐步形成。村民们都说,“小嗽叭”正在改变他们的生活。

 编后语

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中,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领导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多次来到驻村帮扶点实地调研贫困主因,采取听取驻村帮扶干部对驻村帮扶工作情况汇报,与驻村帮扶点乡镇干部及驻村干部座谈,到帮扶户家中走访慰问,到驻村帮扶点免费为村民义诊,慰问贫困老党员等形式,在基层党建、产业发展、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教育资助等方面,全力为贫困户口解难题、办事实。

作为医院选派织金县化起镇塘边村、大田边村、毛粟寨村担任“第一书记”的3名驻村帮扶的工作队员,他们,用脚步丈量爱民情怀;他们,把贫困村当作自己的家乡,把贫困户当作自己的亲人奋站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庄严承诺。

按照院党委书记刘仁才的指示,1223日至27日,笔者对他们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采访,这里所写下的文字及展现的图片,仅仅是他们在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中的部分记录。

是的,我们是无法完整记录他们在驻村工作的全部,但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感受最深的是: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真正用心、用情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他们纷纷表示,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将继承和发扬医院的优良作风,展现医院良好的精神风貌,有信心、有决心完成好各级交给的任务。




[核稿:周文波  责编:杜魏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