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创新引领 推动跨越发展——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近三年来跨越式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4-11-17 本文来源:宣传科 作者: 系统

周文波  /

核心提示

始建于1937年的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处,占地面积48180平方米,业务用房69300平方米,编制床位800余张,经多次变迁,2013年更名为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是贵州省人民医院分院;遵义医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贵阳中医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贵阳医学院、遵义医学院教学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网络(指导)医院;美国“幸福微笑”唇腭裂儿童救助项目合作医院;香港儿童医健基金会利铭泽黄瑶碧慈善基金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中心。

经过七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年门诊人次48万人/次,年住院35000/次。现已发展为集医疗、科研、教学、急救、健康和公共卫生保障于一体,服务半径150公里、服务人口830余万,辐射川、滇、黔三省毗邻地区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温馨的环境,为就诊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就医条件

走进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仿佛让人置身花园之中。许多病人说,“毕节现在的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发展变化可真大,不仅环境条件在全市一流,而且硬件设施在全市也属一流,到这里看病放心!”

近三年来,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以新“医改”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发2号、国办函35号文件精神,抢抓机遇,先行先试,注重创新引领,强化科技兴院战略,在核心策略、质量策略、管理策略、技术策略、人才策略、文化策略上求突破,谋求医院战略新规划。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医院在运营管理上锐意改革,立足新规划,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从强化人才队伍、医疗质量、学科建设、信息化提升、医院文化等入手,并以制度变革先行为突破口,建立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在竞争中求生存,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开拓中求创新,在奉献中求拓展,专科建设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更加厚实,技术水平极大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医院无论是在医疗技术、医疗环境、医院管理还是服务理念、医疗质量上都得到了新的升华,有力推动了医院的跨越发展,为保障试验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赢得了政府和群众的信赖与称赞。

制度创新——

机制改革求突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不断增强发展‘驱动力’,才能促进医院的全面建设快速发展。”是什么让医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谈到医院近三年来发展取得的成绩,院长陈文智,院党委书记常琦如是说。

机制改革,矢志创新。大胆推行人事改革。推行全员竞聘上岗制,以“能者上,庸者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用人标准;实行医疗业务体系改革,细分临床科室与专业,明确职能科室责任,减少职能交叉,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实行绩效考核制度改革,根据“多劳多酬、同工同酬、绩效优先、公平公开、科学管理”等原则进行绩效工资分配,并与医疗安全、工作效益、患者满意度、工作量等紧密结合起来,使薪酬分配更加合理。除此之外,还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风险要素引入分配中,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才,匹配科研经费,设立了安全奖和科室基金,用于对本科室工作业绩突出的业务骨干奖励、进修学习补助、课题论文奖励,使之形成重科技、谋发展的氛围;实行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后勤服务更专业、高效、节约。通过管理上的改革,医院关系理顺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目标明确了。

为使改革取得效果,医院还通过制度规范干部职工的行为,如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等,制定下发了《医疗事故防范预案》、《控制院内感染方案与措施》、《医院质量考核细则》等一系列文件。院长陈文智,院党委书记常琦亲自带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使职工的服务理念明确、技术操作规范、岗位责任清晰,不仅提高了医疗质量,还优化了医患关系。医院还增收节支,建立了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制度,调整、优化了财务收支结构,严把预算支出,减少预算外开支,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人才培养,谋划长远。医院站位全局,立足长远,制定了“人才兴院,科技强院,特色立院”的长远发展目标。在人才建设中,努力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每年拿出经费300多万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借船出海,借智发展,有针对性地选派业务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到著名医学院校、专业培训机构进修、学习、培训,20092013年,邀请了国内外知名医疗专家名家,举办专题讲座近30次;开展院内培训、岗位练兵、技能操作比赛100余次,培训医务人员2万余人次;举办在职研究生班,培养本土人才78名,60人晋升了高级职称。

积极探索与医学院校、上级医院合作方式,先后与中山大学一附院、贵州省人民医院、遵义医学院、四川华西医院、复旦大学儿童医院等名院建立长期帮扶关系,开展远程教学与远程会诊、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和儿科医学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举办大型学术交流活动,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使医院医技人员及时了解最新学术动态,掌握临床前沿技术应用情况,并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学习外国专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教学查房、手术示教、学术讲座等快速提升医院学术水平。

近三年来,医院获国家政府特贴3人,省特贴1人,市政府特贴2人,市管专家2人,市拔尖人才3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省级巾帼英雄1人。医院每年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共获省、地厅级科技进步奖10项,打破了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

管理创新——

内涵建设求发展                  

医院始终把“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和谐医患关系”作为重中之重,制定了“人才兴院,科技强院,特色立院”的长远发展目标,创新管理模式,医院内涵建设不断提升。

管理实践中,倡导以观念创新为主导,推进院科两级管理,重点加强一级管理,理顺管理层级、更新管理服务理念,推进科室责、权、利协调统一,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制度管理为手段,以规范行为为标准,以程序操作为要求,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服务前移,不留死角,全面推进创建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如“四点一线”工作方法,即“抓住重点,关注热点,破解难点,发现亮点,深入临床一线”,并按季度实施绩效考核,有力推进了医院科学管理迈上新台阶。

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及运作机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向优秀人才和临床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建立了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合理流动机制;规范了设备、药品、医院物资集中招标采购等工作,加强医疗质量过程管理,有效防范医疗差错和事故,使医疗质量不断地持续改进。

学科建设,铸就品牌。把学科建设作为特色立院的命脉,打造重点专科,扶持优势学科。认真研究并结合毕节医疗现状,筹资5000万元,增添先进设备,积极引进并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引进高尖端医疗设备100多台/件。全力推进医学新成果、新技术在临床一线的应用,先后开展门脉高压手术、肝叶、胰、十二指肠切除,心血介入,神经外科介入,颅内肿瘤手术治疗,腹腔镜肾癌摘除,腹腔镜直肠癌根治等诊疗技术。完成了该市首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首例腹腔镜肾癌根治术、首例“漏斗胸”手术、首例腹腔镜技术切除肾上腺肿物手术、首例DSA全脑血管造影术、心血管造影、支架植入开通术、外周血管支架植入、绵状血管瘤摘除术、后颅窝巨大肿瘤手术摘除术等高难度手术,挽救了患者生命。

近三年来,医院仪器装备、医疗水平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前的“小米加步枪”年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已经一去不复返,昔日的“什么都没有”已经换成了今朝的“现代化”、“数字化”,医院在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主旋律中实现了不断的革新与进步,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医院呈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

教学科研,成效斐然。根据深化医改工作安排,积极探索、稳步推进规范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在完善相关政策、创新培养模式、加强经费和组织保障、推进基地和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大量有益的实践。坚持科研课题“上层次、上水平”的原则,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才,匹配科研经费,设立了安全奖和科室基金,用于对本科室工作业绩突出的业务骨干奖励、进修学习补助、课题论文奖励,使之形成重科技、谋发展的氛围,促进学科发展、科研与学科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科研、学科的发展双赢。2013年,医院有16项科研项目获得立项(其中省部级2项,地厅级14项)。1人获毕节市科技局2013年度毕节市最高科学技术奖,15人完成的《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应用》、《联合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与血清CEAADA对肺癌及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毕节市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三个项目获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文化先行,凝聚人心。通过多种措施,充分调动全院职工的积极性。如以培育干部职工团队精神为重点,结合“5·12”国际护士节、“五一”劳动节等节日,举办业务技能比武、文艺晚会、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讴歌医院发展、赞美医院风尚、汇聚职工人心;组织医务人员参加拓展训练,培养全院干部职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辱意识。

医院还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相继开发电子政务、电子图书馆、医院门户网站、HIS\PACS\LIS、电子病历、电子处方、合理用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处方点评等新的信息管理系统,创办了《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报》,新建医院电子图书馆,1000多种医学报(刊),足不出户就可在医院内网上任意检索,建立医院电子政务管理系统,年节约办公经费近30万元,使医院的工作效率与决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职工的归属感。

服务创新——

推动转型求跨越

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就医环境,精细化的管理,使医院的服务流程更加优化,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管理理念、服务、技术、资源配置、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工作效率与决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工作的转型,使医院的全面建设呈现出了新的跨越。

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转变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完善临床护理告知程序,落实病人权利和义务;按护理文件书写规范书写护理文书,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客观、真实、及时、完整、准确,护理人员能保证抢救设备、药品、器材使用的有效性,掌握监护仪操作规程,危重病人护理操作正确、迅速、有效;各病区抢救车中的药品器材、吸痰器、呼吸器、氧气等处于可随时启用状态;建立健全了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护理病例讨论制度并实施,有相关记录,建立与实施不良事件报告、分析、处理制度。

          分院的建成,将有效缓解驻地百姓“看病难”


与中国人民银行毕节分行签订“医达通”项目,通过该项目,患者可将医保、新农合、市民健康档案等项目衔接,实现看病就医、消费支付一卡通。在原有专家门诊的基础上,推出知名专家坐诊,开设专家门诊、普通门诊,实行365天天天门诊,24小时时时应诊,有效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并对就诊时间调整为星期一至星期日:上午8-12点,下午1-5点;专家挂号时间调整为:上午745-12点,下午1245-445分,急诊科24小时接诊,大大增加医院门诊接诊能力,缩短患者等候时间,提高医院诊疗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方便病人就医,切实解决患者看病就医困难。

率先开展了以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为减少医患矛盾,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修复医患之间的隔阂由倾听故事、换位思考、对患者的遭遇表示抱歉、答疑解惑、感谢他们的配合和信任为主要内容的“心”的修复模式和医疗后服务活动,使医护人员与服务对象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真正用真心、真情、真爱回应病人和家属,同时,也为病人创造了更好的就医体验,主动修复医患之间的裂痕;医疗后服务,即:使患者或家属能在出院后继续得到医师的指导,出院后的病人尤其是慢性病的患者,可以通过这项活动得到专业医师的后续诊疗和就医帮助,减少患者的就医误区和经济负担。各临床科室医生放下架子与病人及家属交朋友,排出时间,主动把联系方式留给患者,与出院患者加强沟通联系,做好患者医疗后服务,帮助患者解决出院后的医疗问题、协助患者办理再入院手续,使患者切身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给医院带来的新气象。全院医务人员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院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努力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院务公开,强化民主。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推进院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把狠抓医德医风作为医院发展的永恒主题,抓学风,树新风,转行风,将完善内涵建设作为医院管理、推进医疗业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根本来抓,切实落实单病种限价、辅助检查结果互认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综合措施,推进院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规范医院药品、器材、设备、物资采购行为;开展医药购销领域专项治理,与药品供应商签订《医药购销廉政协议书》,做到警钟长鸣。制定《双十制度》并严格执行,开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实施临床路径/单病种付费,切实减轻患者负担,实施门诊处方限额管理,开展大额医药费合理性审计,促进合理用药,遏制趋利行为,并规范设备、药品、医院物资集中招标采购,加强医疗质量过程管理等工作。

医疗保险,管理有序。为切实减轻参合农民就医费用,医院在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宣传培训、优化服务流程、加强费用控制等方面下功夫,抓好新农合惠民工程。严格落实各项新农合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收费,维护患者利益;严格控制自费药品、高价药品、贵重药品及高值耗材的使用,凡使用统筹外药品和检查需征求患者或家属同意并在自费项目知情表上签字后方可使用,让患者及家属掌握自费药、高价贵重药使用的知情权。坚持以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为重点,以执行政策规定、认真搞好医疗补偿为工作目标,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真正让利于民。实行药品带量采购,切实让利于患者。按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实行药品零差价之后,实施药品带量采购。医院确定药品目录,通过发标、投标、收标、评标、定标等一系列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进行集中招标,最后按照"同等质量比价格,同等价格比质量,同质同价格比信誉"的原则,确定中标药品品种、价格和配送企业。

严格控制次均费用增长。医院通过系统软件控制临床药物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利用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等指标规范抗菌药物及临床药物的合理使用;控制部分高值耗材、进口材料及进口药品的使用;强力推进按病种付费及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

相继开始对新农合住院患者实施医疗费直补,对危急重症患者实行“先抢救后付费”政策,并将城镇医保和农村孕产妇“降消”项目纳入直补范围,让广大参合农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充分发挥区域“龙头医院”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扎实开展帮扶工作。按照对口帮扶的有关文件精神,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选派业务技术骨干进驻大方县、织金县人民医院,指导医院在学科建设、服务能力建设的相关帮扶工作,帮助两院从医院管理、医疗等方面提升能力,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帮扶赫章平山、妈姑卫生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并免费为其培训业务骨干。先后对七星关区、大方县、黔西县、纳雍县、赫章县、威宁县共9个乡镇卫生院进行医疗技术帮扶,免费培训人员20人,捐助资金、设备近100万元。指导、帮助县级医院通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相关复审工作。

加大对威宁海拉乡海明村的“联乡驻村帮扶”工作力度,抽调专人进村深入开展思想宣传工作,与当地工作人员深入村组进行摸底排查,结合乡情民意,实实在在的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全程参与大方县背座村、迎新村等四个村民组“两硬化”工程的调查摸底、宣传动员、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监督把关、总结验收等,“两硬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通过齐抓共管、狠抓落实,强化责任等措施,真正做到进民心、解民困、惠民生,真正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针对医院党建扶贫联系点百管委仁和乡春坪村、金坡乡大洞口村村级基础设施差等实际情况,尽最大努力为村民办实事、解难事,让群众得实惠,做好“六个精准”扶贫工作:对“因病(学)返贫”的,医院派出2个医疗专家组对贫困、特困村民进行疾病筛查摸底,及时派出医疗专家进行诊治,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院领导班子带头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资助“因学返贫”特困户子女完成学业,确保村民投入到正常的生产、生活中。为乡卫生院培养医务人员,为愿为乡村医疗服务作贡献的乡土人才到毕节卫校进行学习,资助学费助其完成学业,免费为村卫生室提供一些实用的医疗器材,免费培训乡村医疗卫生影像、检验等卫技人才,使之真正成为“留得住、用得上、能‘扎根’”的乡村卫生人才,积极协调水利等相关部门,全力帮助解决大洞口村村民人畜饮水问题,投入资金解决村公所入厕难问题,以实际行动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真正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助力群众早日“同步小康”。

综合治理,初见成效。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明确领导分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按照市委办、市政府的相关通知要求抓好单位的平安创建工作,瞄准重点部门,把关重要环节,把“防范”作为保证安全的第一要务,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消防安全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大力整治医院周边治安环境,排查安全生产隐患,强化安全培训,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强化行车、用电、用水、用气安全,压力容器、特种设备及其他毒麻药品的安全管理,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医患沟通,妥善处置医疗争议,定期排查矛盾隐患,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理涉稳事件,认真处理信访事项,避免矛盾激化,构建医患和谐,努力创建“平安医院”,有效防止了“医托”、“医闹”的发生。

“三甲”复审,备战有数。按照国家卫计委评审标准,全面完成复审迎检准备工作。向全院员工发出号召“以争创三甲论英雄,以破解难题论能力,以统筹兼顾看水平,以增比进位定实绩”,不断强化全体员工为全区830万人民群众期盼而创“三甲”,为医院自身发展而创“三甲’的理念。

为迎接“三甲”复审工作,全院上下积极“备战”,医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三甲‘复审工作作安排,反复深入宣传复审工作对医院发展的重大意义,以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并抽派业务骨干到知名医院,对“三甲”复审的相关工作进行学习培训,要求全院员工把“三甲”复审工作作为医院的头等大事来抓。院领导牢固树立统筹兼顾、上下一盘棋的思想,深入科室督导,要求各科室将细则要求落实到人,力求站在新的起点创造新的业绩。目前,全力迎接“三甲”复审。

基础设施,顺利推进。以公益性为宗旨,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努力为患者营造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紧扣毕节试验区发展步伐,规划医院发展蓝图,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投资7900万元新建总面积28800平方米、可增加床位600余张的15层肿瘤放疗中心暨外科综合楼已投入使用,既改善了广大患者的就医条件,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为广大医务人员工作和科研创造良好的环境;小坝分院托管,真正做到了让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在方便驻地人民群众就近就医的同时,也让小坝镇及周边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医疗改革成果带来的实惠,病人住院、就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按照市委市政府医疗卫生规划,医院在大方县双山新区香田村修建一所集医疗、保健康复、教学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建筑面积206800平方米,项目规划新建总床位800张、总投资9.2亿元的分院,建设发展规划和科研报告已通过省发改委组织专家组评审,选址、勘界、规划工作已完成,建设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条不紊推进,工程将于2015年完工。分院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医院的整体实力,极大改善毕节市的医疗服务能力和健康保障水平。

无私奉献,勇担责任。有效应对雪凝灾害、“5·12”汶川地震、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抢救、医疗救治及重大传染病事件的防控处置,为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积极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对口帮扶”、义诊咨询等活动。医疗收入反哺公共卫生,开设廉价病房,减免贫困患者医疗费用,积极开展“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侨心光明”行动、“西部贫困家庭疝气儿童手术康复”项目和“幸福微笑”项目,使500名残疾孤儿恢复健康、764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340名患儿茁壮成长和76名唇腭裂患儿绽放幸福微笑,充分展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付费工作,按上级要求及时开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直补工作,仅2012年,医院就收治“新农合”患者2.3万人次。落实基本药物制度,药品网上采购率99%,医院基本药物网上采购名列贵州省第二名,赢得了广大患者和社会的满意。

乘着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强劲东风,医院全体医护人员正以饱满的激情紧跟时代脉搏,充分发挥医院特色优势,乘势而为,强力推进医院内涵建设,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管理,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全面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努力把医院建设成为一所管理科学、人才荟萃、设施完善、设备精良、技术先进、服务一流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著名品牌医院,更好地为毕节市经济社会的大跨越、大发展服务,为毕节市830余万人民群众的生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