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人文之韵味——读《有鸟入室》有感
■ ■ 徐本礼 读罢《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报》2015年12月31日第24期(总第85期)副刊版的《有鸟入室》一稿,觉得此稿颇具韵味,直到后来又在《毕节日报》、《昭通日报》、《赫章报》等报刊阅读到此稿后,每次阅读,总感觉此稿是一篇不错的佳作。 稿件《有鸟入室》写的是“一只小鸟”忽然飞入作者办公室,在屋里周旋了一周后,站立计算机屏幕右上角的事。 作者通过“小鸟”在屋中“没有一点受惊之意”、“好奇的目光与其无声的对视”等细节,自然地表现出如今生态之美和人鸟和谐之情。 接着,作者注目中识别这是一只“麻雀”,并沉思在回忆之中。 “麻雀”是作者累见不鲜的飞禽。曾是“侵害”小麦、高梁之类农作物的“害鸟”。加上“‘叽叽喳喳’在屋外树枝上喧闹个不停,吵得人不能入睡”等。致使读者在情感里对麻雀“充满恨意”。记得当年全民“除四害”时,麻雀是被排在“害鸟”第一的位置。其实,是人们把“麻雀”也吃“害虫”忘掉而遭寃。故此,无论飞到东、西、南、北都没有安身之处,真可谓是“无法逃命”,还“死无葬身之地”呢! “麻雀”遭劫遇难尽管已过几十年,人们在记忆中还很难抹去。 时过境迁,麻雀虽曾受害,到了如今,却没有因作者的“惊喜起身有一点受惊之意”。为此,让作者对着它连连拍摄,使这个小生命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作者也忘了“颈椎压迫神经、肩周炎”的疼痛,自然没了“恨意”。 作者感情的转变,釆取“关上门窗”,留住“小鸟”。因“小鸟”在玻璃窗前周旋了好几次却没找到出口,作者实在不忍看到小鸟的迷惘,把窗打开,让小鸟飞出窗外。 从而,作者把想象:许是“小鸟受伤,亦或觅食,许是在这个寒冬里作短暂的御寒”。想到人和鸟,都是造化的偶然产物,乌要觅食、尽情叫唤;人有名利、地位、感情、生活……有束缚、自由、有压抑,既能活出自我,又有共同追求。 作者想到自由的追求,联系自己的住所、工作性质的特殊、看到小鸟逐景生情,近距离地亲近“小鸟”享受偶尔闲暇的快乐。甘愿让“小鸟”飞出窗外,回归自然。但却久久留念“小鸟”稳稳停留计算机屏幕站立的姿态、对视和按动照相机快门的每个舜间的美好。 “牛马比君子,畜牲也是人” 作者把小鸟拟人化,在结尾处用“我不知道这只鸟,会不会是那个真正进入我心扉的人?” 作者以含蓄、隐讳的方式写出此文,读者难道不会感到此文的耐读和想之不完,赋人文之韵味,予情调之生活,思之不绝。 [核稿:周文波 责编:郑珺红]